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14 11:09:45
浏览

原标题: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西夏文刻本《论语》 资料图片

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西夏文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 资料图片

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译经图》 资料图片

西夏文是宋辽夏金时期西夏王朝创制的文字,记录西夏统治民族党项族的语言。西夏灭亡后,党项族与其他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于明清之际消亡,融入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西夏文便成为无人能识的死文字。20世纪初以来,在内蒙古黑水城遗址,甘肃武威、敦煌,宁夏贺兰山等处陆续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文献。百余年来,国内外专家不断解析文字,译释文献,取得了巨大进展,催生了西夏学的形成和发展。西夏文及其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明元素,揭开西夏文密码,寻根探源,认真梳理、发掘,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意义深远。

借鉴汉字创制西夏文,翻译典籍弘扬中华文化

西夏文是西夏立国前仿照汉字创制的,与汉字一样,属表意性质的方块字,由横、竖、点、拐、撇、捺等笔画构成,自上而下成行,自右而左成篇。其文字构成受到汉字“六书”影响,有规律可循。《宋史》记载西夏文“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八分体是汉字隶书体的一种形态。乍一看西夏文文献,和汉文极为相近。在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西夏文是最接近汉文的一种。

西夏文创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翻译汉文著述,在西夏传播中华文明的精粹。据文献记载,西夏文创制后,便“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所谓“蕃语”即指西夏语。西夏始终从中原地区源源不断地吸收中华文化。第二代皇帝毅宗向宋朝“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宋朝赐予的《九经》包括《易经》《书经》《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儒学经典的总汇。西夏早期重视儒学可见一斑。而宋朝也乐得赐予,这既是友好往来,又可对属国进行教化。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可知,西夏时期翻译了多种儒学典籍。如《论语》《孟子》《孝经》等都有西夏文译本。此外还翻译了史书《十二国》《贞观政要》,兵书《孙子兵法三注》《六韬》《黄石公三略》《将苑》,类书《类林》等。

西夏人不仅翻译、学习儒学经典,还能应用于实践。如在汉文和西夏文对照的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中,就有审理案件时引用《孝经》的内容。西夏仁宗时期的宰相斡道冲是一位党项族儒学大师,他不但翻译中原地区的《论语注》,还加以发挥阐述,撰写论语解义二十卷,名为《论语小义》,卓然一家。他又通晓《易经》,著有《周易卜筮断》。可见西夏文起到了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作用。

有的汉文典籍译为西夏文后,在中原地区此种文献却失传了。保留下来的西夏文本就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如《孝经》有多种注本,其中宋朝吕惠卿所注《孝经》就未能传之后世,西夏文本《孝经》则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吕注《孝经》,可据此重拾遗珠。《类林》是唐代的一部重要类书,分类记古人事迹,以儒家思想作褒贬。西夏时期《类林》被译成西夏文,并刻印出版。此后中原地区汉文本《类林》失传。西夏文本《类林》的出土,使后人得以重见《类林》原本内容,补充了阙失。

记录西夏历史文化,赓续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