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2)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已有约 200万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古人群,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脉相承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出该地区古人类具有特定的生存模式,笔者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就地取材,灵活变通。东方古人类主要采用脉石英、石英岩、白云岩、砂岩、火山角砾岩、小块燧石等材料制作石器。与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不同,东方的石器原料相对质劣。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这里的古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对多种石材加以利用,开采方法简单实用、不拘一格。例如北京猿人用效率低而浪费大的砸击法,开发加工周口店地区质劣而量丰的脉石英;在四川盆地,古人类用简便有效的碰砧法从扁平的大型卵石上剥离大石片,进而加工使用;而在重庆三峡地区,面对大量圆钝、不易使用锤击、碰砧技术剥片的河卵石,古人则用摔碰法撞击出边缘锋利的石片,或将石体一分为二,为进一步剥片和加工创造条件;生活在云南甘棠箐遗址的古人群,在石器原料缺乏的情况下,将木质材料和动物的骨骼、鹿角制成工具,从而获得生存的资源,保障种群的繁衍。这些方法简便实用,充分体现了先民灵活变通的聪明才智。
制作简朴,追求实用。东方古人类的石器大多简朴、实用,剥片技术的总体特点是机会性和随意性,使用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锐棱砸击法、摔碰法等多种方法,对石核基本不做预制和修理。加工技术亦相对简单,以实用为原则,对坯材加工程度浅,目标是修制出可用来切割的刃缘或用来穿刺的尖刃,不刻意追求工整性、规范性和美观性。很多石器具有多功能的属性,一器多用,而且经常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这与旧大陆西部普遍采用两面加工技术和勒瓦娄哇预制技术、对石器做规范的深度加工形成鲜明对照。这反映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务实、简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东方古人群在资源利用方面很少刻意寻找优质石器原料并进行长期、深度开采;所拥有的尖锋利刃、具有致命杀伤力的工具稀少,过度捕杀猎物的证据很少。这些迹象表明这里的先民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在客观上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
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多数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时间较短,表明造访这些遗址的古人群在不断迁徙移动,即当一个地区的食物资源趋于匮乏时,随即迁移他处以寻找新的资源。这种移居方式增强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必把一个地方的资源开发到极致,也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得以稳定发展。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还表明,华夏古人类绝非抱残守缺之族群,而是在不断进取和创新。50—60万年前,生活在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猿人依赖简单的砸击法开采利用脉石英材料;而距今约20万年,生活在周口店第15地点的古人群,面对同样的脉石英原料,已能驾轻就熟地利用锤击法加工成更加锋利精美的石器。
3万多年前生活在宁夏水洞沟遗址的古人群,做出了利用火的热能改造石器原料的重要发明,使石料质地更均匀,更容易被打击破裂进而被加工成规整、锋利的工具;约2万年前生活在江西万年仙人洞的先民,将湿泥盘筑,烧造成器,率先发明了陶器;约1万年前,华北先民种植粟黍、华南先民栽种水稻,开启了人类的农业之旅……这些重要的发明和创造,是华夏古人群对人类演化和文明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