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土台 古韵悠然(走进传统村落)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01 07:37:02
浏览

云海土台 古韵悠然(走进传统村落)

 

  图①:苍台村土掌房层层叠叠,相互连通。
  吴 昆摄(人民视觉)
  图②:苍台村传统民居土掌房。
  孔祥敏摄(影像中国)
  图③:苍台村村民聚在土掌房屋顶上弹琴歌唱。
  图④:云海深处的苍台村梯田。
  图⑤:苍台村村民吹奏过山号。过山号音调独特、音质醇厚,是彝族人民歌舞欢聚时常用的乐器。
  图⑥:苍台小学学生正在课间活动。
  图⑦:村民行走在苍台村梯田边的小路上。
  图③至图⑦均为徐俊摄(人民视觉)

 

  沿着蜿蜒山路,攀过海拔2000多米的山峦,拨开云雾,站在山上遥望,一个古老的村落——苍台村隐约可见。

  扎根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官厅镇的苍台村,是国家首批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群山环绕,碧水怀抱。彝族人民以热情和勤劳,世世代代守护这里。

  云海是苍台人公认的美景。登高望远,云与雾沉积弥漫,瞬息万变,一缕金色的光线穿云而出,阳光洒落苍台,唤醒了炊烟。走进村落,层层叠叠的土掌房守望着盘绕曲折的梯田,古韵悠然。

  云海伴梯田

  山村育生机

  苍台原名“仓台”,地处云南通往红河南岸及东南亚等地的丝绸古道上,前有元江,三面围山,地势险峻,作为途中聚粮供粮的粮仓而得名。后来,人们将“仓”改写为“苍”,写作“苍台”,一直沿用至今。

  苍台村历史悠久。最早从元朝开始,村民逐渐聚居在这里,依山开辟梯田,夏天一片油油的绿,冬日蓄水后波光粼粼。苍台村的山坡坡度陡峭,利用梯田的落差,村民在每一丘田的旁边修建水渠,使得每块田都有专属入水口。“别看分得开,村里大家经常互相帮忙。上丘掉落泥土,下丘负责清理,田埂损坏,便由上丘修理。收获时也是大家一起劳动。”苍台村党总支书记李发贵说。

  清朝时期,苍台是官厅通往乍拉渡口主干道上的重要驿站,是钱粮向外运输的必经之地。从苍台设立粮仓以来,红河两岸就产生了不同规模的马帮。现在,行走在苍台村的古驿道上,依然能见到当年为行人指路的界碑、供人饮水的古石缸。

  记者跟着村民李发云进村探访,无需敲门,推门而入,几句寒暄,撞上的就是笑脸。若正好是饭点,主人家会热情地端出饭菜招待,红米、土鸡、炸豆腐,“这可是地道的苍台风味。”

  苍台小学和村委会一门之隔。课间,调皮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跟村干部打招呼。坐在村委会值班室里,书声琅琅。午饭时间,记者在学校厨房碰见了忙前忙后的李发贵,他系着围裙,手里拿着一条刚从田里捞的大鱼。“这几年,村子搞‘稻鱼鸭共生’,梯田里能捞到不少大鱼,这条给孩子们尝尝鲜。”

  风云流转,青绿梯田,苍台的人与景共同织就了一幅美丽画卷。观景,缥缈云海与梯田相伴;品韵,历史给予古村无限风采;论人,彝族群众赋予这里勃勃生机。

  壮观土掌房

  厚重古彝寨

  黄泥土养着苍台的精气神。村里不少建筑已有百年历史,近200栋由黄泥土砖修建而成的彝族土掌房,是苍台人的骄傲。

  村庄初建时,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就地取材,因此土掌房基本是由当地黄土砖块筑成。苍台海拔高、日照足,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烈日炎炎,这样的土掌房既隔热又防风。“村中有人修葺土掌房时,大家会主动帮忙,不要报酬,而主人家一般会做饭招待。”建水县官厅镇文化站站长龙寿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