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让中法文脉紧密相连(共建文明百花园·中法建交60周年)
林纾、王寿昌合作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国文学名著。
部分法国经典小说中译本。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有这样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在巴黎爱丽舍宫,习近平主席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多部中国翻译的法国小说,其中有雨果的《九三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小仲马的《茶花女》、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些文学名著带着东方墨香,跨越千山万水,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历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倾慕,到中国人民对法国文化巨擘的熟稔;从150多年前法国人士参与建设福建船政学堂,到上世纪初中国青年赴法负笈求学……中法两国文脉相连,文明交流成果交相辉映。书籍,沉淀着文明,让远隔山海的读者可以在饱含人类生活悲欢离合的字句间,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信念和胸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被精心挑选的小说讲了什么故事、在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茶花女》:
已有10多个中文译本
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诞生了大量影响广泛的世界名著。19世纪末,随着《茶花女》中文版的问世,大量法国文学被译介到中国,令中国读者眼界大开。《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通过风尘女子玛格丽特的形象,小仲马深切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怜悯,揭开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鞭挞了彼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无论在情节安排还是人物塑造上,这部小说都很有特色,通过一出爱情悲剧,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
1899年,林纾与王寿昌合译的《茶花女》取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个译本让《茶花女》成为近代中国首部产生广泛影响的外国长篇小说。紧接着,他应商务印书馆之邀,翻译了180余种欧美文学作品。王寿昌先口译,尔后林纾用文言文加以表述。当译到感人的段落时,两人常常相对而泣。林纾不懂外语,但是,他善于与口译者相互配合。林纾不仅有文才,而且有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他曾说:“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康有为在一首诗中曾把林纾与翻译《天演论》的严复相提并论:“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
鲁迅青少年时代就买过《巴黎茶花女遗事》。在日本留学时,周氏兄弟爱读林纾的译著。林译的作品一问世,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跑到书店买回来阅读。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在欧洲留学期间翻译了剧本版《茶花女》,他对如何翻译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感到困惑。在翻阅各种资料后,刘半农决定用汉字“她”来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助推了这个称谓的流行。从19世纪末到现在,《茶花女》在中国已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出版的10多个中文译本。
《九三年》:
影响几代中国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