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观众爱上中华文化
前不久,李子柒“回归”,更新了一条制作漆器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近年来,从李子柒的“一枝独秀”,到众多博主的出现与成长,在短视频平台上,传统文化视频创作者越来越多。他们并非非遗传承人,却通过对非遗的学习体验、视频科普等形式,用镜头定格古老技艺,将那些在时光中渐渐隐匿的记忆,重新带回公众视野,让观众看见更多传统文化之美。
展示精巧技艺
从竹子到一张纸,中间会经历什么?在博主彭传明的视频中,他用了8个月的时间,复原了古法竹子造纸术。从竹皮的采集、浸泡、熬煮,到捶打、剁碎,再到纸浆的过滤、晾晒,镜头中的每一步都倾注了匠心,展现出传统工艺的复杂精妙与独特美感。
另一位博主彭南科同样追求极致的细节,以复现古老技艺的传统工序。在制作皮影时,他精雕细琢,从去毛、刮脂、绷皮、打磨,到取边、刻皮、上色,每一个细节都如同艺术创作;在复刻建盏时,他从原材料做起,淘洗高岭土、调配紫金土,并以原始的牛蹄踩踏方式练泥,再经修坯、上釉、烧制等步骤,最终实现釉色斑斓、星辰入盏;在还原2500多年历史的阿胶制作工艺时,他更是严格按照108道完整工序制作。
制作一条复刻传统技艺的视频,往往耗时数月数年。在复刻古法制墨时,彭传明投入整整2年时间,最终形成了一条8分钟的成片;从彭南科开始尝试夏布织造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第3个年头,其中“绩纱”环节让他最为头疼,好在“夏布即将完成”。这样的“慢节奏”与现代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品味到“慢工出细活”的独特韵味,也凸显了传统技艺“与时间的对话”的浪漫。
技艺之美,不仅在于它对工序的细致追求,更在于它植根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在博主“李家清晨”的视频里,构树皮可做白棉纸、莲池之藕可为一方朱红,整个制作过程全然依靠人力与自然的配合,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实用之物。彭传明复原的花露胭脂,将植物提取的天然染料转化为化妆品的原材料,再现了古代女子妆容的典雅之美。
激发文化认同
借助清新的画面氛围、生动的叙事,这些传统文化视频创作者让非遗技艺从山野田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唤醒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同时也带领更多人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彭传明的视频被网友形容为有“脚落地粘泥”的真实与淳朴,他身处乡野之间,带观众走进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传统手工艺世界。和他一样,许多博主的视频画面都充满了静谧美感,令人心驰神往。他们将镜头架在农居、田野、青山、溪流旁,以大自然的白噪音配上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心灵按摩”般的沉浸式体验,营造出属于传统文化的诗意空间。
而这种视觉享受背后,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叙事支撑。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故事,借助创作者们的解读,观众可以进一步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博主“摇铃啊摇铃儿”在复刻剪纸斗篷时,用旁白详细介绍了剪纸的技法与历史,不论是“由内向外、由密到疏”的剪刻技法,还是剪纸从图腾崇拜、祭祀文化到日常装饰的演变,都让观众意识到,这张柔软却百剪不断的薄纸,蕴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祈愿与智慧。她告诉我们,为了展示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策划每一期视频时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搜寻资料,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
许多观众通过这些视频回忆起家乡的传统习俗或长辈讲述的民间故事,从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亲切。在博主“李家清晨”制作香云纱的视频下,有网友想起儿时上山挖薯莨的场景。一位苗族女孩更是坦言通过博主“摇铃啊摇铃儿”的视频,重新认识了本民族文化,找回了自豪感。正如博主“摇铃啊摇铃儿”所感叹的那样,“传播非遗,埋头苦做、闭门造车是不够的,还需要帮它和观众建立联系”。
助力非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