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儒家政治治理的特色(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2-07 10:42:01
浏览

第二,强调自我德性的实现是政治治理的基础。孔子言子帅以正,修身以先(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认为身正则不会作乱,且能正人。孟子言“惟仁者宜在高位”,“其身正天下归之”,“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反复陈说正己、正身在政治治理中的根源性价值。《中庸》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讲拥有优良的品德在治国中的重要性。郭店简《成之闻之》中说:“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君子之求诸己也深,不求诸其本而攻诸其末,弗得矣”,把求诸己也就是个体德性的提升看作是治理民众的根本。荀子也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修身:“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在儒家这里,善治的实现最终都落实在了个体德性的提升上。

第三,重视在上位者的道德表率和感召作用。针对国君的问政,孔子不断强调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这样才能使民信服,容易管理。《孟子》和《中庸》中也都有关于在上位者的道德水平影响民众和社会治理效果的论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中庸》)。儒家之所以强调在上位者的道德水平,是因为在上位者的言说举止能引起民众的效仿,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在位者的道德能感化他人,收到上行下效之结果,所以说治理民众,首先要做到的是自我道德的提升和完善,所谓“先之以德,则民进善焉”(郭店简《尊德义》)。

德风德草,上行下效,在上者的道德是民众的表率,能引导整个社会走向善治。治民、莅民的要义在于“先之以德”“身服善以先”(郭店简《成之闻之》),完善自我的德性,作道德的榜样和表率,最终实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孟子》),“民进善焉”。儒家常用标杆和影、盘子和水、源和流的关系来类比说明在上位者的道德对民众的感化作用。先修己而后治民,先立德而后为政,强调在上位者的道德表率作用是儒家德治的内在要求。此外,儒家强调在位者的道德表率,根本上是实现对民众的感化和自我教化,而非指有位者以道德权威自居训导民众。

第四,主张循人之道、因人之德来治理。孔子在论述如何治民时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借助于郭店简《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等相关表述,可知“由”为导、顺从义,“知”为勉强、强迫义,其实讲的就是治理民众应该因任其本有之道,而不可用刑政的外力来强迫。《尊德义》中还说万事万物皆有其道,按其道行事才能成功。同样,治理百姓,教化民众也要按照人本有之道而行,而不是强制改变其道,所谓“教非改道也”。何为人之道、民之道?“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为人之内在本有之道,也是理政之本。以人道治民实质就是循人之性,以德为本,将人先天固有之德还给人自身。如果不循人道,不行其本,不由其德,只是发号施令,强迫民众服从,则势必难以奏效:“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虽强之弗入矣。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郭店简《成之闻之》)所以,儒家言德治倡导“以人治人”(《中庸》),以人所固有的德性来顺从人,使民自觉自知,从而成就人之性,而非仅仅视德为获取特定政治目的的手段,更非用外在强力约束人。德治在根本上要求自我德性的实现,是自我教化,是循己之性而成就自我,而不是以德去教训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