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乐潮音(Z世代 中国风)
图①:彭静旋在法国巴黎演奏古筝。
受访者供图
图②:华夏古乐团在演奏。
河南博物院供图
骨笛、编钟、箜篌、古琴……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的光彩:唤醒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在法国街头直播弹奏古筝,创新南音琵琶的制作技艺……本版推出特别报道,关注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解析传统审美与现代时尚“美美与共”的文化密码。
——编 者
华夏古乐团管乐演奏员晏文涛——
唤醒8000年前的笛音
本报记者 张文豪
悠长的笛声响起,舞台逐渐点亮。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管乐演奏员晏文涛穿戴先民服饰、手持七孔骨笛,吹奏出8000多年前的远古回声。一曲罢,仰韶陶埙、商代铜铙、先秦编钟依次亮相,青年演员身着汉服,奏响一段段古乐。
“骨笛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吹奏它,我感到无比自豪。”95后晏文涛学笛已有20年,“每一次登台吹奏,我仿佛都被带回数千年前。”
距离演奏厅不远,一支通体晶莹、光滑如玉的七孔骨笛,陈列在博物院展厅入口。这支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2018年,晏文涛加入华夏古乐团。当时,团长霍琨想让他复刻、演奏骨笛。选材、开孔、调音、抛光……那段时间,晏文涛整天泡在制作室,参照馆内文物、借鉴前人经验,寻找同比例复原的更优解。
第二年,晏文涛成功制作出改良版的骨笛,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骨笛怎么吹?与竹笛相比,骨笛的吹奏方式不同,可借鉴经验很少。初次登台的晏文涛并不成功:在乐曲“引子”中,他愣是没吹出声响,急得直冒冷汗。拿捏角度、调整气息、修正吹孔……晏文涛没有放弃,一遍又一遍练习磨合。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悠扬的笛声从孔洞传出,他如闻天籁。
6年来,晏文涛手持骨笛,和乐团同事参与大小演出近2000场。从《梁祝》到《滚滚红尘》,再到流行音乐《孤勇者》,一支骨笛穿越古今。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华夏正声——中原音乐考古复原展演”上,晏文涛一人分饰多角,吹完骨笛换上排箫,呈现不同古乐器之美。
“用古老的乐器,吹新潮的曲子。”晏文涛说,乐团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还有不少00后加入,“大家脑洞大开,将钟鼓磬瑟、箫管琴笙等古乐器融合现代舞蹈和流行歌曲,产生了不少网络爆款,让古乐不断奏响新声。”
短视频创作者彭静旋——
法国街头弹古筝
本报记者 杨颜菲
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一首《刀剑如梦》奏响。女孩微微颔首,十指轻弹,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拍摄记录……在95后短视频创作者彭静旋的镜头中,来自中国的乐器古筝散发着无限魅力。
“7岁开始学习古筝,手上长满了血泡。直到血泡变成茧子,弹琴才不会痛。”彭静旋摊开手掌,一手的茧子长了消,消了又长,已经陪了她20年,“对古筝的爱,远大于练琴的苦。”
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彭静旋来到法国继续学习。这里有着浓厚的街头表演氛围,吉他、非洲鼓等各国乐器轮番演奏,热闹中却少见中国传统乐器。这让她萌生了在法国街头演奏古筝的念头:“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能通过我们的音乐,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