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乐潮音(Z世代 中国风)(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2-10 06:41:01
浏览

  2018年,彭静旋第一次把古筝搬上街头。路人的掌声与喝彩,给了她继续下去的勇气。后来,她开始拍摄、分享街头演奏的视频,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视频风格。

  “有一次,一名外国游客告诉我,通过我的演奏,他感觉到了宁静,似乎听见了鸟儿的鸣叫、溪水的流淌。”彭静旋当时演奏的是《高山流水》,“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不只是传统曲目,彭静旋还改编并演奏了不少流行音乐、世界名曲。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筝,她和国外的大提琴手、歌剧演员、舞蹈团体合作拍摄视频。“西方音乐,东方演绎,真好听”“希望通过音乐,让我们更加接近彼此”……许多外国网友在视频下留言,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我想通过跨界创新,让更多年轻人对古乐产生兴趣。”彭静旋说,“未来,我会尝试更多古筝的新玩法,让古乐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南音乐器制作师蔡剑芳——

  新制琵琶传古韵

  本报记者  刘晓宇

  黝黑的面庞,健壮的体格,手中是梧桐木粗坯,脚下是厚厚的木屑……第一次见蔡剑芳,记者很难将眼前的“木匠”与95后乐器制作师的身份联系到一起。

  福建省泉州市张坂镇田中村,一栋古色古香的闽南大厝,便是蔡剑芳的工作室。走进其中,刨刀、锥刀、斧头等工具陈列案头,一把琵琶粗坯正在蔡剑芳手中逐渐成形。“南音琵琶乐声柔和,要经过5次以上的音色校准,才能和其他乐器合鸣。”蔡剑芳说。

  从6岁起,蔡剑芳就跟着父亲蔡东鹏制作南音乐器。蔡剑芳家世代制作乐器,在闽南地区颇有名气,传到蔡剑芳已经是第五代。

  “乐器制作是苦活累活。以琵琶为例,就有选料、打粗坯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会对音色产生影响。”蔡剑芳说,一把琵琶的制作,往往耗时半年以上。

  “选料是关键,南音琵琶制作一般选用梧桐木和杉木,最好存放20年以上,木质稳定不易变形,音色才会准。”蔡剑芳说。老料不好找,蔡剑芳就经常到各地乡村去“淘”。“遇到好木材,看准了就要下手,不然拆解后便失去了价值。”

  如何创新传统制作技艺,拓展古乐器表现的边界?这几年,蔡剑芳一直在思考与实践。

  南琵琶音柔,北琵琶音尖,过去很少同台亮相。“能不能融合南北琵琶的特色,制作音域介于二者之间的琵琶,以适应风格多变的流行歌曲?”有了想法,蔡剑芳便投入其中,将北琵琶“品多”的特点融入南琵琶。几经调试,新制的琵琶音色更显浑厚沉稳,颇具古朴音韵。“新制的琵琶,能更好表达南音慢慢叙来、典雅悠长的特色。”蔡剑芳说。

  除了南音琵琶,蔡剑芳还能制作拍板、二胡、三弦、二弦、洞箫等南音乐器。“近些年,购买人群从专业乐团拓展到业余爱好者,其中年轻人越来越多。”蔡剑芳介绍,泉州“文旅热”,让南音有了更多元的展演场景,各式南音乐器供不应求。

  有传承,有创新,悠悠雅韵“飞”进更多寻常百姓家,这是蔡剑芳最高兴的事。

  

  版式设计:沈亦伶  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0日 1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