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创新强国路(4)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曾撰文评述,这是同期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最成功的科技规划,显示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科技发展方面的雄才大略和卓越能力。
这份规划最后的落实速度和成果,同样令人惊叹。
1962年,《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前5年完成。
《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前完成时,中共中央又制定了第二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十年规划》)。
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关于《十年规划》的汇报时,比此前更加豪迈:“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我们这个自力更生的方针,应当说是逼出来的,是一件大好事”
这一时期,国家科技管理体系和基本科研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形成。
1958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2次会议,决定将国家技术委员会和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各地也相继成立地方科学技术委员会。
1961年4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时任中央科学小组组长的聂荣臻组织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拟定《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的时间搞科研工作;科研单位要在党委领导下,贯彻由科技专家负责的技术责任制……
这一日后被邓小平称为“科学工作的宪法”的《意见》经毛泽东批准,于1961年7月19日正式以中央文件形式下发,在自然科学界乃至整个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科技人员为之精神振奋。
彼时,自力更生的种子开始萌发。
苏联政府单方面地撕毁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撤退全部在华专家1390人……严重的困难让广大科技人员反思以前过分依靠苏联的偏差,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口号。这一口号迅速成为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以自力更生为基点的发展阶段。
依靠自力更生,我国“两弹一星”相继试验成功。
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候,毛泽东曾风趣地说,应该发给赫鲁晓夫一枚一吨重的大勋章,以示“感谢”。
聂荣臻在回顾我国科技发展的经验时指出: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我们这个自力更生的方针,应当说是逼出来的,是一件大好事。
这个积贫积弱的新生共和国,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引和感召下,迅速集中和调动了一切可能的力量和资源,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研发体系,迅速涌现出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6年,成功进行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
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这些在极为困难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改变了中国科技极其落后的状况,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章 科学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