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修家谱(6)
涂金灿为员工提供的宿舍里,住着一位创业者。白天,她在一块闲置的区域办公。这里原属于一家创新企业,背景墙上还挂着员工充满希望的笑脸和安卓的小机器人。现在,创业者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两部手机,以及一个落地灯占领了此地。她每晚直播,“弘扬传统文化”“跟同频的人加一个深度链接”。
她推崇一位粉丝众多的文化主播,赞扬她的勤奋,“每天早上4点起来备课,下午2点下播,坚持了半年”。而她自己的直播间一直不温不火,“搞文化一定是去物欲的,做得越好,越要静下来。”她说自己最近在悟道。
她出生在湖北农村,父母和哥哥弟弟都曾在北京打工,后来城市改造,他们回了老家。41岁的她一直在北京坚持“走在信息化的前沿”。
她始终保持一种过来人的姿态跟来访者普及概念,只有在谈到投资人时眼睛一亮,“你能帮我引荐吗?”夜晚,周围黑下来,只有她的直播亮着灯,静静等待新一天可能的改变。
公司的主力伍冬发是70后,在大街这么久,也没搞懂什么是区块链。“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离退休还有一段时间,怕被时代抛下,很多东西层出不穷,能尝试的赛道不多,用井底之蛙形容不为过。”
伍冬发刚来这条街时,外墙的砖裸露着,还未改造成有花坛的美丽街道。后来公司搬去过小房子、去过南锣鼓巷、去过紫竹桥,颠沛流离,四处落脚,险些倒闭,一再寻求生存下来的机会。
他职业生涯最美妙的时刻是2019年重回中关村创业大街。房租降了,他们把分散各地的物料一车车拉回,拉了一个星期。最终大家把电脑打开,网也通了,踏踏实实坐在那里时,他感到心满意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大街的冷落,但对家谱店来说,影响正负相抵,线下客流减少,但人们关在家里想要写东西的时间多了。
“修家谱是根脉文化,越往下走,越实在。”扛过房租、挺过疫情,涂金灿还在思考如何让“大树”落地生根。但第一步,是要有个门面,他因此执意2019年回到创业大街的地面,留着门脸迎客。
“街上的公司不会像我们活这么久,虽然有的住着大房子,突然有一天房贷跟不上了,可能就沦落街头。我们虽然过得不太好,但能撑个十年八年,就像农民有几亩地,饿不死。”伍冬发说。
这条街虽然没有原先热闹,但他相信,虚假的繁华后沉淀下来的没准是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