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6)
严长杰:传统农林高校在“新农科”建设上的优势在于有较好的学科传统、研究传承和专业文化,具有丰富的教师和人才培养资源,在某些研究领域还有非常大的优势,与地方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有比较好的合作基础。但因领域相对固定,传统农林高校在专业拓展、转型升级和改造方面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其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多学科交叉研究合作比较难开展。
涉农综合类高校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便于拓展各领域研究范畴,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思路、方法的改变,也比较易于开展高校内部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叉研究。从条件上来说,农科在综合类高校中的发展有其本身局限,通常农科在综合类高校中比较弱势。很多综合类高校的农科对本科人才的培养功能基本丧失,农科学生倾向于向工科、商科等转专业。
但是如果综合类高校重视农科的教育可能就不一样。比如,扬州大学作为一所综合类高校,其农科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扬州大学的农科科研经费占全校科研经费的2/3左右。因此,综合类高校农科专业的发展还是要看学校的重视程度。
学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和整合,需要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寻找更多交叉融合和优势互补的机会。在国家层面也可以做更多引导,比如设立一些前瞻性项目,组成相对应的学科组来协同攻关,这样也可以促进多个学校、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严建兵:综合类高校涉农学科和传统农林高校之间的优势整合,相对于校内的学科交叉来说可能会难一些,需要一个合适的机制把不同高校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新农科”建设,其他任何方向都应鼓励交叉,要开放、要合作。
传统农林院校应该为“新农科”建设做哪些准备?是否具备相应的硬、软件条件?
王涛: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农林高校已经具备了发展“新农科”的基础,但也有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是,我们农林高校作为行业学校,理工教育和人文教育总体来说资源不够。“新农科”发展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材料技术、政策研究等需要强大的数理化、人文学科的支持,但我们目前和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陈遇春:农林高校的综合化和在综合性大学设置农林专业是目前高等农林教育界正在讨论的问题。农林高校是有层次的,对高水平农林高校来说,它的学科综合化程度已经比较高,农林学科水平也比较高,因此,高水平农林高校的综合化容易实现。
但我国还有很多培养农业人才的普通大学和高职高专,如果“新农科”要求农林高校综合化,对这些学校来说,其改造难度和服务方向调整难度都很大,毕竟它们还要承担区域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
农林高校长期以来有行业归属,高水平农林高校在综合化过程中有得天独厚的产业背景。农林高校有实践性和生产性,这不是建一个实验室那么简单。农科不仅仅是学科发展上的农科,也是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实践体系、农业生产体系的农科。高水平农林高校要实现“新农科”建设,必须综合化,但要走与综合性高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严长杰:传统高水平农林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在学科布局上,已围绕农林学科做了很多学科拓展。学科交融对传统农林高校是有好处的,农理、农工要交融,农科和文科、医科也要交融,这样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宏大目标。总体而言,无论是传统农林高校还是综合性大学,都有比较好的基础,关键在于我们关于“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建设的教育理念能不能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