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7)
严建兵:华中农业大学早在30年前就提出“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的口号。学校现在拥有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学学科排名非常靠前;而信息学院尤以生物信息见长。这些布局给华中农业大学的“新农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的生物学科和信息学科有农林高校的特色,农科是我们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目前,学校正在着手加强工科建设,在农业机械方面还是很有特色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集合以学院为基础的、条块分割的学科资源。为此,我们成立了一系列交叉研究中心,通过交叉研究带动学科融合。
我们还成立了宏观农业研究院,坐镇智慧农业后端,主要做农业政策研究。这个研究院可以把经济管理学院、植物科学学院、信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相关研究力量整合起来。基于数据驱动的农业政策研究,具体机制是研究人员的人事关系在不同学院,但科研工作集中在相对相同集中的空间,这个机制在华中农业大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非常成功。
“新农科”建设对学科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涛:“新农科”建设对农业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历史性的。一方面,“新农科”代表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农科发展方向。能够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新农科”,本质上也要求农林高校的升级。农林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要调整,农林高校的内涵要调整。
本质上建设“新农科”是要建设一批新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农林高校,这对大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社会发展方面,通过“新农科”建设能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使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融通和结合。提供好的、优秀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这应该是“新农科”建设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陈遇春:“新农科”建设首先会对农科学生产生冲击和吸引力。大学的核心在于人才,在于对优质生源的吸收,这是“新农科”发展最根本的力量。
其次,“新农科”建设会改变社会对农业产业和农业行业的认知,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的招生来看,改造后的农科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强的,有更多学生愿意进入“新农科”专业。
再次,从学科发展来说,传统农林学科碎片化、过度分化、单兵作战是一个普遍问题。“新农科”首先在学科的综合度上要求整合,另外在对接产业、解决问题上要求整合。在“新农科”建设前期,学科群的建设是比较重要的,学科的综合度会促进农学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对社会发展来讲,现在农业产业的融合和信息化在大学中远没有产业界变化快。“新农科”对推动科学技术成果方式、推广方式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严长杰:“新农科”建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在于高等农林教育要实现“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二,“新农科”建设会促进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转型升级。我们的农业教育发展的缺陷和不足在于,现在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地匹配农业发展的需求,很多农业产业领域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农业教育的前面。通过对农林人才的大口径、大类培养来促进人才知识的优化,这样的人才到生产第一线,一定会促进我们农业本身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