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关键难题 勇攀科技高峰(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策划))
肖连团
番兴明
陈 勇
马 洁
(以上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数据来源:科技部、国家统计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入科技攻关中,取得一系列可圈可点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他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57位优秀专家人才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参加休假活动,他们带着丰富的经历、深刻的思考,碰撞思想火花、激扬奋斗热情。他们身上体现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记者采访其中4位,倾听他们坚持“四个面向”持续不懈地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奋斗故事……
——编 者
选 择——
“做有组织的科研、有用的科研”
一把直尺,最小刻度通常是1毫米。如果将这一小段的长度拆分成100万份,其中的1份,就是1纳米。在这种肉眼无法观察、直觉难以想象的量级上,需要什么样的“尺子”才能实现精密测量呢?通过量子精密测量技术,获取经典方法难以捕捉的信息,正是肖连团及其团队的研究重点之一。
肖连团是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所长。2014年,“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效应团队”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肖连团作为团队学术带头人,聚集了一批光学、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多专业背景的科研人才。团队成立伊始就明确目标,在支持自由探索的同时,努力以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用肖连团的话来说,就是“做有组织的科研、有用的科研”。
量子精密测量,虽然高深,但离我们的生产生活并不遥远。比如,肖连团团队发明的新型量子相干光谱检测技术,为单分子光学、微波电场高灵敏检测、单管制成像等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以细胞内氧浓度传感为例,通过单分子量子相干技术可以对细胞内亚微米尺度的氧浓度进行高分辨高灵敏测量,为未来肿瘤诊断与治疗应用提供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越是前沿领域,可借鉴的经验越少。一支科研团队,如何持续保持创新能力、不断攻克难关?肖连团认为:“需要有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的精神,还要善于凝聚团队的力量,集智攻关。”
2020年,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里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机样机,微波电场场强测量灵敏度优于之前国际最好水平的1000倍,极大提升了微波探测灵敏度。“这个成果来之不易。”2013年加入团队,现任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教授的秦成兵说,“我们仅开展理论论证就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开展高灵敏微波电场精密测量时,还要克服实验环境和实验工具的种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