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的治海“翻身仗”
秦皇岛的治海“翻身仗”
●2015年起推行“河长制”,17条入海河流每段均有专人负责,从源头治污 ●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已有根本性好转,斑海豹等动物“回归”
入海河流水质监测,重要功能区海水监测全覆盖。
7月19日晚六时许,秦皇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副调研员曹现锋审核完监测数据表,长舒了一口气,“今天近岸海域9个重点监测点位,依旧稳定在一类海水水质”。他说的近岸海域9个监测点,还不完全,他们还同时监测秦皇岛市17条入海河流水质。6月下旬,秦皇岛进入旅游旺季,每天傍晚汇总分析近岸海域9个重点监测点位和周边入海河流的监测数据,成为他的重要工作之一,一旦哪一条入海河流的数据出现异常,他就要立即反馈给市生态环境局,启动倒查,“迅速查明数据异常的原因,是天气原因,还是有超标排放?”幸运的是,6月下旬以来,近岸海域的9个监测点位一直稳定在一类海水水质,所以倒查机制今年还没有派上用场。
曹现锋是位“老海洋”,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跟秦皇岛的1805平方公里海域打交道,“9个监测点位今年一直稳定在一类海水水质,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最好成绩,这说明,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这场翻身仗,秦皇岛现在的战绩非常不错”。
破局:两千多名河长上岗
秦皇岛市位于渤海湾中心地带,拥有1805平方公里海域,海岸线长162.7公里,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
曹现锋回忆,他1994年参加工作后,北戴河及邻近海域的海水浴场海滩,沙质逐渐变粗,宽度也从上百米束窄为几米,个别海滩接近消失。特别是2009年前后,北戴河近岸的海水水质也开始不断下降,赤潮、绿潮、水母等典型生态灾害频发,使北戴河的滨海旅游业和周边的海水养殖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渔民谭先生对2009年6月的那次赤潮记忆犹新,“6月初海面上开始漂浮着一些带状黄色的东西,起初我们并不在意,但是后来发现,凡是黄色东西经过的地方,养殖的扇贝就会死亡或是停止生长。”他记得,当年秦皇岛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多个工作组,最终查明,杀伤扇贝的“罪魁祸首”,是海水里突然增多的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
而导致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增多的原因,则是因为之前秦皇岛下了一场大暴雨,暴雨过后发生了大范围由夜光藻引发的赤潮。赤潮消亡后,死亡的夜光藻沉入海底,经细菌分解成为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快速繁殖增长的温床,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含量增高造成水色异常。赤潮期间,夜光藻大量繁殖,抑制了扇贝生长发育所需的基础饵料硅藻和甲藻的生长,以致扇贝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因此生长停滞乃至于死亡。
“这次事件,让我学会了两个专业术语,赤潮和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谭先生说,这次赤潮只是一个开始,之后,他对赤潮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夏天下海游个泳,上来身上总会粘些东西,油腻腻的,不舒服。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后来才搞清楚,这就是赤潮造成的,海水中微小藻类和它的分泌物附着在人的皮肤上,就会出现这种油腻感。”
“作为海滨城市,生态是秦皇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钱。”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李悦鸿说,治海先治河,河净则海清,改善近海海域水质,首要的任务就是治河。秦皇岛河流众多,其中17条独流入海。近年来,虽然对17条入海河流采取了不少整治措施,但因缺乏领导责任追究机制,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局面直到2015年6月,开始转变。
2015年6月,《秦皇岛市推行“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出台,全市“任命”了31名市级河长、109名县区级河长、2099名乡村级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