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陶斯亮:我是靠社保养老的“草根”(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4 20:12:42
浏览

  我们现在希望建成一个孤独症治疗的平台,把有关孤独症治疗的各个部门,政府机构、民间机构都放在平台上,大家互通有无,从根本上改变孤独症治疗的局面。我们筹备了1年多时间,前不久在甘肃启动了“爱尔启明星工程”,想在甘肃做一个样板出来。

  新京报:第一步想做什么?

  陶斯亮:孤独症防治9个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在大多数患儿都是上了幼儿园以后才被发现的,因为孩子根本不能跟其他小朋友相处。对于孤独症防治来说,5岁以后才发现,已经有些晚了,康复效果会大打折扣。其实,孩子0到3岁已显露出一些明显特征,比如叫名字没反应,过分安静,回避目光,不模仿大人的行为,反复摇头或用头撞床等等。孤独症防治,年龄越小,干预效果越好。

  所以第一步,我们想做的就是“早发现”,比如让孩子1岁半就开始接受专业康复训练,这样效果肯定好于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才发现异常。我们准备帮助甘肃的医院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国内孤独症治疗最权威的机构之一,让甘肃的小儿科医生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进修、培训,提高甘肃的“早发现,早诊断”水平。迈出这样的第一步应该不会很难,最起码不会比救助脑瘫患儿的难度更大。

  谈公益慈善经历

  建议适当放宽对民间公益组织的一些限制

  新京报:28年来,您发起的多个慈善项目中,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

  陶斯亮: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中国医学基金会干的“智力工程”。碘是微量元素,人的一生中一勺子碘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一勺子碘,人脑发育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智商低下,大脖子病、克汀病都是因为缺碘。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一些非法商人贩卖非碘盐,导致缺碘地区爆发了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当时调查发现,有7.2亿人生活在缺碘地区,大脖子病、克汀病原本解放以后已经消除的差不多了,可是在缺碘地区死灰复燃,大脖子病患者达700万人,克汀病患者有20万人,10岁以下智障儿童有539万。

  我们发起了“智力工程”,主要做了两个工作,一是呼吁保留地方病防治办公室,让他们在地方病防治特别是解决碘缺乏问题中继续发挥作用;一是动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院士等专家学者,到缺碘地区调研考察。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官员、知识分子考察结束后,在人大、政协等场合多方呼吁,加速了“碘缺乏”问题的解决。

  新京报:您原来说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您觉得做好事要低调,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陶斯亮:本质上我不想高调,可是为了慈善公益事业还需要高调。我原来认为,“低调行事”、“做好事不张扬”才符合中国人的行事规则。“小而美”曾是我对基金会建设的最高期许。现在我意识到,若想办好慈善,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去影响、调动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

  新京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很快,作为亲历者,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陶斯亮: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残联的成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我跟残联合作多年,感受很深,我常跟国外友人说,在中国,残疾人的事业是由政府为主导的,因为有残联,能够有效地组织病人、动员病人、救助病人。跟我们合作的美国公益组织对中国残联的评价非常高,用了“无与伦比”这四个字。

  1991年以来,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有几个关键节点。一个节点就是慈善总会的成立。过去,慈善一度也被泛意识形态化,有人认为“慈善”是资本主义虚伪的招牌,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含有“均贫富”的概念。所以过去我们很少提“慈善”二字。因此,慈善总会的成立有很大象征意义,是一个里程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