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在法治陪伴下成长壮大
中国互联网在法治陪伴下成长壮大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姜 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便是这诸多改变之一。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转变,正从世界潮流的追随者变为引领者。
从单纯的获取信息、网络聊天到发布信息、论坛,再到如今的在线学习、网上挂号、网络点餐等全方位的融入,互联网的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4.8%。
我国互联网前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法治的护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互联网治理历程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始终。
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共计三百多部,形成了覆盖网络接入、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以及网络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互联网法律体系。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多方努力
实现全功能连接国际互联网
在中国实现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前,中国人已经简单的接触并开始使用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
1986年8月25日,北京710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吴为民在一台IBM-PC机上,通过卫星链接,远程登录瑞士日内瓦CERN一台机器VXCRNA王淑琴的账户,向位于日内瓦的Steinberger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
这段被中国网信网收录的历史,成为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开端。
1989年10月,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正式立项。11月,这一项目正式启动。NCFC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技术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教委配套投资和支持,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当时立项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单位的合作,搞好NCFC主干网和三个院校网的建设。
转过年来的11月28日,中国的顶级域名.CN完成注册,从此在国际互联网上中国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INET’92年会于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但却被告知,由于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碍。
次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提出并确定了中国的域名体系。
两个月后,NCFC的专家们在INET’93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且就此问题与国际Internet界人士进行商议。INET’93会议后,钱华林研究员参加了CCIRN(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Intercontinental Research Networking)会议,其中一项议程专门讨论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
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连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94年4月20日,NCFC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这是我国互联网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标志着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评价说。
起步伊始
互联网快速步入法治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