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传播“上新了”(2)
2015年,文少卿接到为27具远征军遗体寻亲的任务,自此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他与田野考古学者合作,收集了8个遗址的572具烈士遗骸,涉及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高台战役、淮海战役等;2023年,他又完成了山西吕梁南村烈士寻亲工作,并通过DNA鉴定、颅面复原等手段复原了40余名无名烈士的容颜。
“我想复原当时的革命场景,我想了解每位烈士的一生。”在工作过程中,年轻烈士的样子也被文少卿一点点描摹清晰。有的遗骸身上有很多砍伤伤痕,有的遗骸上的弹孔一看就是直面迎击造成的,而一位烈士,他的骨骺线都没愈合,遇难时还不到16岁。文少卿几度落泪,他看到了民族脊梁的无畏无私,也看到了革命英烈的坚定纯粹。现在,文少卿所在的分子考古学实验室正在尝试创建法医考古新范式,为无名烈士寻亲。
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讲是方式,故事是核心。“文少卿们”的工作正是挖掘更丰满、更生动的故事。
湖南省博物院、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共同打造的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将历史文物复原展示与传统京剧表演相结合,讲述了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秉承夫志、教子成才保家卫国的故事。动态展中的服装、造型和道具,均基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按照1∶1的比例复原制作;服装与宴饮、战争等场景也力求还原。如主角辛追的服装参考了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管家的服饰造型参考了冠人俑的文物造型等,让观众如同游历在历史长河中。
传播主体:让文化遗产点亮生活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说:“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建设要夯实文化遗产传播的大众基础。”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也表示,要让文化遗产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不仅要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更要让人们与之产生在地的、密切的联系。
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胡钰和他的团队想方设法让文化与个体发生联系。村民世代相传的竹编工艺是佛山三大传统手艺之一,但村子的年轻人逐渐变少,竹编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把竹编形态和技法融入舞蹈创作,创编出新的舞蹈作品,邀请村民参加演出。”乡村的艺术氛围一下子浓厚起来,活动越办越大,村子里搞起艺术节、文化节,艺术家来了,游客来了,零售、餐饮、民宿等商家也陆续来了。乡村变成了艺术村,村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增强,乡土记忆也被激活,由此认识到文化的价值;通过体验艺术工坊、舞蹈、表演等形式,前来游玩的公众也逐渐消弭了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感。
故宫出版社总编辑宋小军也对人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重要性深有感触。“故宫出版做文创的最终目的,是整合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2016年故宫博物院的文创旗舰店开张以来,设计团队都会在文创产品策划初期对市场进行调研,所有计划上市的产品必须经过故宫博物院的院级产品审核会,由专家们对产品做出讨论和评审,每一件文创产品都要做到设计表达真实准确,同时蕴含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去年年底的“宫囍龙凤呈祥”主题文创展上,《故宫日历》等文创产品收到热烈反响。消费者把文创带回家的同时,文化也被带回了家。
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创始人刘庆华介绍,在距离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方舱400米的模拟场地,孩子们发掘、记录、分析、修复,做一天“小小考古学家”。尊重历史的价值观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与文化遗产知识一起种进孩子们的心里。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则选择面向高校。该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曾凌颂介绍,博物馆推出“星火远航:百团赴百城志愿服务项目”,组织14所高校52支大学生志愿队伍,奔赴18个省区市举行上百场航海文化活动,把航海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