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长征路逐梦向前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6月11日至8月18日,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本报多路记者追随当年红军步伐,深入实地采访,在艰难跋涉中用情讲好长征故事、用心凝聚长征力量、用力践行长征精神。
主题采访活动已经结束,记者们表示,今后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汇聚不竭的力量源泉
本报记者 李茂颖
“金沙江流水响叮当,我们红军要过江,不怕山高路又长……”离红军长征经过云南已经过去80多年,而红色的歌谣依然在当地传唱不息。或高山或峡谷,走在红军当年征战的艰险路途上,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山高水长。
连日降雨,沿途多有塌方,辗转采访目的地,常常耗时半日之久。依靠现代交通工具尚且如此费力,很难想象当年红军凭着脚力翻越崇山峻岭,需要付出多么艰苦卓绝的体力和毅力。
这一次重新深入长征沿途各地,不仅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也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精神的内涵。站在皎平渡口,感受江水奔腾不息的伟力,80多年前“巧渡金沙江”的历史画面仿若就在眼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胸中翻涌澎湃。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过去大都闭塞贫困,如今在党的领导和当地群众团结奋斗下,这些地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也是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的最佳印证。
参与到重走长征路的报道,再写红色传奇,感悟力量之源,是我们重温初心、感悟初心的最好体验,也是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生动实践。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通过不断增强“四力”,用好手中的笔,讲好新时代长征的故事,凝聚起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本报记者 石 羚
重走长征路,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伟大精神力量。
要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在桂北老山界,我们走了3个小时的山路,仅仅是路窄地滑、冒雨涉水,已让不少同行狼狈不堪。相比红军战士彻夜行军、肩扛辎重爬山的艰险,这又算得了什么?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真心理解英雄,文章才不会空洞。
讲好长征故事,离不开历史的“大叙事”、细节的“微表达”、事件的“深逻辑”。不了解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容易把长征故事写成架空历史的寓言。但除了艰苦的跋涉、激烈的战斗、伟大的会议外,长征途中也有过年的喜庆、行军的欢快和体育比赛的酣畅。细节,为历史的骨架增添血肉。面对“人往往会趋利避害,但为什么红军舍生忘死”“革命前途未卜,战士为什么‘跟党走’”等问题,“理想信念”固然是最重要的答案,但只有从陈树湘等铁血将领或者一个普通战士的故事出发,讲清楚理想信念从何而来、何以坚定,才能让长征精神深入时下读者的心田。
长征,记录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有同事感慨:长征沿途的很多乡镇,今后未必有机会再去,但长征这本大书,我们还需终身阅读。
走好党报人的长征路
本报记者 王锦涛
“走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太阳大、云彩少,紫外线极强,刺的人眼睛生疼。站在小木桥上,脚下是腊子河,头顶是一线天。隘口宽不过10米,而弹坑密布的绝壁,却高过百米,刀劈斧削般险峻,望之令人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