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化“危”为“机”,把网络学习的实验场变成未来教育的现实(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5 20:15:40
浏览

朱永新:这些措施,都是应急之举,是必要的。对其效果,要分两面看。一方面,有积极的一面,这些应急之举,首先满足了当前疫情时期的特殊需要。其次,这些举措,借助于互联网开展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教育管理活动,本身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可以说,为了应对疫情,我们提前试水了一次大规模的互联网+教育,开展了一次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实验。我想,应该把这里面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巩固下来,成为后疫情时期的常态举措,从而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上一个台阶。

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看,这里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国家教育平台上的资源相对不足,名师名家教学的“表演”色彩比较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资源较少;教师的互联网素养准备不足,许多人不会实验网络教学,不会制作课件;大部分家庭的带宽、网速等明显不能适应大规模网络教育,地区办学条件的差异有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等等。所以,我们也应该及时总结这次相对被动地大规模使用互联网的经验教训,继续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坚定不移地推进网络教育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整合,把这个发展方向坚持下去,该市场化的市场化,该纳入公共服务的要纳入,不断提升国家教育信息化水平,丰富我国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提升互联网时代教育治理能力。

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2.0规划

人民网:您提出过“疫情,也许是一次契机,是一次把坏事变成推进教育变革的机遇”,应该从何入手,抓住这次教育机会,转“危”转为“机”?

朱永新:是的,“危”与“机”总是携手而来。人类社会每成功应对一次危机,就会前进一步。教育系统应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本身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几个方向上取得了进步:第一,我们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力;第二,我们借助网络开展大规模在线学习的组织能力;第三,学校主动对接家庭促进家校共育的能力。就教育变革而言,这次疫情已经显示了网络教育的强大支持能力。

仅以我们新教育实验团队而言,2月2日起,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专家和优秀教师团队精心研发在线录播微课程,包括晨诵、整本书共读、百首名曲欣赏、百幅名画欣赏等。自2月3日起至2月14日,推送微课近300节,受到父母和学生的一致欢迎,微课视频点击数超过500000次。2月21日起至3月3日,每晚19:30,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杭州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朱雪晴老师开设《新教育在银河》通识课程,每天晚上同步现场听课人数超过25000人。“大疫面前,勇敢成长”——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课,是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关于注重“生命教育”精神,特别邀请全国生命教育领域百位专家、学者、名师,是面向青少年开讲的生命教育课堂,在延期开学期间每晚8点直播,引导广大青少年朋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每次平均听课的学生在3000人以上。2月10日至3月13日,新教育基金会联合宜格思英语发起180堂自然拼读外教直播课,通过欧美外教在线伴读,用屏幕带师生重返校园,为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窗。而新阅读研究所开展的“新阅读,喜说写”公益课程,不到一周报名人数就超过了11万人。这样的课堂规模,在传统学校的传统课堂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