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政商关系回顾:大事与大势(3)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4-16 15:28:39
浏览

  事实上,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各种骗局频频遭到曝光,发改委宣称要用硬性技术指标和投资门槛来整顿行业乱象,清除一批“PPT造车”企业和靠骗补生存的企业。

  五、高层决心破除形式主义,公务员晋升迎来新激励

  云南楚雄生于1980年的干部李忠凯,因一张干部任前公示照片显示其一头白发,与其年龄极不相符,而成了“网红”。李忠凯对媒体表示,自己确实是因工作劳累而致“白发苍苍”。中央显然注意到相关舆情昭示的基层难题,因而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整治基层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致干部疲于奔命等形式主义弊政。

  政商关系要想“亲、清”,党员干部是关键少数。中央在2018年底做出了“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的重大判断。如果说,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突出的话,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激励党员干部有所作为、积极作为,成为新的迫切任务。

  2018年年中,高层表示要“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草案)》通过,过去的“非领导职务”表述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职务”与“职级”并行的运行模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后来印发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职务职级并行主要是为了解决基层公务员因职数限制而造成的晋升通道不畅的问题。新的规定则拓展了职级晋升空间,提高了这部分人的工资待遇。

  此外,有关部门还下发文件,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流动。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政策是否能落实,还需要观察。

  一个可喜的事件是,2018年9月,北京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先前被指控犯有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清华大学教授付林做出了不起诉决定。

  中央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做出新担当、新作为的举措,在地方上引发了热烈反响。其实,针对“不能为”、“不会为”,不少地方都想下猛药,可是执行过程中肯定有各种变通。来年的基层治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非常值得观察。

  六、涉企刑事大案令人眼花缭乱,政法系统捍卫民营经济表态不断

  2018年的刑事大案中与政商关系有关的不少。

  比如,内蒙古警方跨省抓捕当事人的“鸿茅药酒案”,显示了政府对本地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弊病。由于地方政府处理不当,民事、商事纠纷上升为刑事案件,甚至变成公共事件,是长久以来的一直没有完全解决的治理弊病,“鸿茅药酒案”绝非孤例。

  还有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科技公司问题疫苗案。涉案公司之前就曾被曝光过生产不合格疫苗,但地方监管部门并未有太大作为,直到2018年由欠薪员工举报,国家药监部门介入后才遭查处。该案不仅涉案企业主被捕,企业吃了史无前例的91亿元罚单,而且引发官场地震,是典型的“政商互害”。

  2019年,包括巨额处罚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监管制度创新,将加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

  当然,也有一些案件还涉及地方官员对中央阳奉阴违。突出代表是“秦岭违建整治”和“凯奇莱案卷宗丢失事件”,这两起案件经中央介入,已得到严肃处理。

  事实上,中央尤其是政法机关这几年确实在让政法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做了表态。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表示:“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随后,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都陆续表态,侵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行为被提到了“零容忍”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