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造福共建国家人民的大事业(8)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
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自信的中国始终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是全球发展的倡导者,更是发展合作的行动派。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建“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携手打造“健康丝路”——
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主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抗疫经验,努力促进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助力提升共建国家抗疫能力。中国同30多个国家一道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同20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合作,其中大部分面向共建国家。中国对外援助疫苗、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近九成流向共建国家。
共同深耕“绿色丝路”——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2022年底,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中方愿同阿方设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今年8月,这一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揭牌成立。
带着殷殷嘱托,中国技术人员把库布其治沙技术服务推广到沙特,计划提供智能机器人植树、现代化苗圃、种质资源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平台、区块链碳链技术和光伏治沙等领域的自动化和数字技术,助力实现“绿色沙特”倡议。“库布其治沙表明我们可以逆转土地退化,同时还可以带来创造财富、创造绿色的机会,还可以带来其他的社会经济效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安德丽娅·梅萨·穆里罗说。
1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2017—2022)》,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发出携手推动各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信号;与超过40个国家的15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成为绿色“一带一路”框架下首个国际性环保社会团体;与32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为能源领域首个由中方发起成立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老挝、柬埔寨、塞舌尔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
通过不断加强沟通与合作,中国与共建国家不断汇聚起保护地球家园的强大合力,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
联手搭建“数字丝路”——
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数字领域合作,发展‘丝路电商’,构建数字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