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不惧扼制不懈创新制胜科技角力场(3)
汪寿阳:在高科技领域,日本和韩国都曾受到美国的遏制和打压,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第一,当年日本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取得快速发展,是因为日本“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明确的国家计划来赶超美国集成电路。日本整合了产学研相关力量,加强了企业间的协作,所以在短期内超过了美国由风险投资支撑的创新模式。1974年日本政府批准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到1980年日本就占据了全世界30%的半导体内存市场;1985年日本占据了全世界超过50%的半导体内存市场份额。当然,这背后有日本国家实力支撑,也有核心技术和高技术壁垒支持。第二,当日本的半导体芯片产业被认为“对美国国家安全带来风险”后,美国要求日本政府签订了“半导体协议”,当时日本政府和企业主动放弃了许多业务,导致了日本半导体芯片行业在此后不断衰落。
与日本和韩国相比,我国不仅具备完整的科技产业链,也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所以有更强的韧性。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研发,不断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有广泛市场前景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产业化规模,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未来,如何让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也特别需要重视。
石谦:美国对日本、韩国的遏制战略确实产生了效果,但是日韩与中国的体量和战略纵深不能同日而语。我们一贯坚持自主发展道路,外部遏制的作用必然有限。
首先,要坚定于对未来大势的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5G、AI等新技术是我们的战略选择,要坚信对新技术发展方向的判断,咬定青山不放松,外部打压只会逼出我们更好的发展。
其次,要坚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科技竞争合作模式。当代科技不是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合作的团体战,我们应当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寻求合作共赢的道路。我们国家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格局已经形成;已与世界主要国家建立起稳定的创新对话机制,定期开展国家间高层级、宽领域、多主体的合作对话;虽然受到打压,但我们还应当继续推动科技企业“走出去”。
事实上,我们不能跟着美国的节奏误入歧途,而是要坚持不懈地做好自己的事,这样就一定能雨过天晴。
董小君:历史上,日本和韩国针对美国高科技遏制战略,探索出一些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一是自设“出口数量上限”与“贸易顺差转移”模式。日美两国1971年签订“日美纺织品协定”,1976年签订“特殊钢进口配额限制协定”,都设定了出口上限。日本将富余产能转移到第三国,产品再迂回出口到美国以缓解贸易顺差。20世纪90年代,美韩存储器之战,韩国减少对美存储器的直接出口,将富余产能逐渐转向中国。
二是探索与美国的“产业链融合”模式。从战术层面看,中美产业链这块压舱石不能丢。为躲避美“长臂管辖”,中国企业可借鉴日本和德国的应对路径。日本走的是“产业链融合”道路。20世纪80年代,本田等日本汽车厂商在美压力下,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并本地化采购美国设备和零部件。
三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实行“错位竞争”。日美“半导体协议”签订后,双方进行势力范围划分,即日本发展偏制造加工的内存和模拟半导体产业,美国发展技术要求更高的数码半导体和核心的电脑操作系统。同样,1986年前后,韩国在半导体芯片业与美国没有正面直接竞争,而是进行了市场细分,美国发展更具高附加值的处理器、ASIC等领域,韩国以存储芯片为主攻方向。鉴于此,中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可探索与美国优势产业错位竞争。如在5G领域,我国可发挥比较优势,与美国在5G产业价值链的垂直分工领域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