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华改革之路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伟大实践(4)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29 20:59:18
浏览

  100多年前,一家外国汽车公司生产线因故障停产,请来的电机专家仔细观察后,仅在机器上划了一道线找到了故障,问题迎刃而解。随后,这位专家开出1万美元账单。

  只是划了一条线,就要1万美元?

  专家给出的回答是:划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划线,9999美元。

  知识无价亦有价。以重奖激励人才,以制度保护创新。这,就是万华的胆识与魄力!

  2017年,一个HDI(特种异氰酸酯的一种:化学名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创新项目三年内盈利达10多亿元,公司除了重奖科研人员外,还专门用1亿元作为科技激励基金。

  从当年的21万元到如今的1亿元,创新激励一以贯之。

  这是一场实验室之外的化学反应:点石成金,化蛹为蝶!

  今天的万华,自主研发并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已达1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国家奖励7次。

  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万华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八方人才。

  在老厂区会议室里,记者和华卫琦有一次深谈。

  这位从小生活在杭州的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博士,留过学,毕业时为多家央企、跨国公司青睐。

  “你怎么就选了万华呢?” 记者问。

  华卫琦微笑着说:“18年前,丁总第一次热诚相邀时,我一直犹豫不决。”

  没想到丁建生那么执着,“三顾茅庐”的“现代版”,促使华卫琦最终下了决心。

  “是什么吸引了你?”记者问。

  “这是我看到的行业内最好的企业。”说话一向严谨的华卫琦,竟不假思索地用“最好”一词。

  “最好”,绝非一句空话:万华配给华卫琦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一笔上不封顶的科研经费,一个能钻研MDI技术、足以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工作平台,还有灵活的奖励机制……

  打动华博士的,更有万华对他“掏心掏肺”的关切之情:不仅帮助他找对象,还帮助解决对象的工作问题。为此,公司连开多次会议研究,并恳求烟台市委给予支持……

  知己知心如此,夫复何求?

  “三年努力引进丁博士”“‘五顾茅庐’请来马博士”“善于挖人的人力总监自己都是被挖来的”……在万华,诸多引进人才的故事成为美谈。2018年,新加入万华的各类人才就有1100多名,创历年新高。

  正是凭着信任、激励、包容,人才的价值在万华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华卫琦给我们讲起关于“十连败”的故事:

  那是一个MDI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经过2年多筹备,即将投入生产,却遭遇管道堵塞、反复停产。

  “每停产一次,损失500万元。试试停停10次,5000万元打了水漂。”

  华卫琦当时是MDI项目装置经理。第六次失败时,他站在反应设备面前,心情无比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