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历史观看党的“三农”工作领导力(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2-07 20:39:07
浏览

建立革命根据地,确立农村的重要战略地位。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说明建党初期“城市中心论”不可行,革命形势也转入低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先放弃夺取大城市计划,率部到井冈山建立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之后农村革命根据地快速壮大,至1930年夏,在11个省建立了10多块根据地,农民群众不断被发动组织起来参与革命。以根据地为依托,建立农民协会、发动农民运动,开展土地革命、领导农民武装斗争,实施乡村改造运动、建立苏维埃政权体系、重建乡村权力结构秩序,发展文化教育、推进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促进农民思想解放。围绕农业为主体,包括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实行大规模生产运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既推动党在解放区各项农村工作顺利开展,也为建设新中国积累了重要经验。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探索开拓性和革命性的“三农”政策,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大规模地动员了农村的人力和财力,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和鼎力支持,为夺取全国政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农村的整合重构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消除了国家内部的剥削,实现了国家各方面的整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亟须废除旧制度,建立新秩序,整合重构一个新社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由革命转向建设。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现状,党领导人民重整山河、艰苦创业、再造乾坤,通过制定并实施农业合作化改造、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工农业整合发展等系列“三农”政策,指引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党强大的整合重构力。

推进农业合作化改造,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全国还有2/3的地区没有完成土地改革的现状,党迅速将解放区“土改”推广到全国。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我国顺利完成农村土地改革任务,为对农业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1953年2月,中央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要求在农村普遍成立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发展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12月,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引导个体农民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而事实上,1956年底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标志着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