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历史观看党的“三农”工作领导力(8)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2-07 20:39:07
浏览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实现党领导农民与农民追随党之间的双向互动。我国历来都是一个农民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决定了唯有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才能组织和领导农民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决定了重视农民就是重视中国的大多数、发动农民就是发动中国的大多数,决定了农民是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历史车轮前进的主动力。从党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各个历史阶段,农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始终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内在构成要素。党的正确领导与农民主动追随的有机统一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独特内涵和显著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回应了农民“翻身解放”的诉求,从而迅速得到了农民拥护,最终赢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农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和新农村建设,顺应了农民“急于改变农村分散经营、发展落后现状”的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力、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针对农民“政府管得过多过细过死”的呼声,不断为“三农”松绑,实行放权放手发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三农”领域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农民工进城、专业合作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六大创造”,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迈上更高层次的新台阶。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升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执行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从决策到执行,需要领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决策并筹划执行。党以其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根据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审时度势、果敢抉择”,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根据每个阶段内外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系统制定了“三农”政策,推动制度体制改革创新,并随形势变化和任务转移进行调整、充实、优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试点试行,再总结推广,既十分重视不同历史阶段所制定政策或实施相同政策之间的关联性,也十分重视同一时期所制定或实施政策措施之间的配套性,极大提高了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地方贯彻过程中,在落实好党中央决策的基础上,直面现实中的复杂矛盾和问题,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改革创新,使党中央的各项部署真正转化为发展成果,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了“三农”工作的大发展。其中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是一个最好例证。建党之初,党就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定为指导思想,认为土地应收为社会共有共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将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将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豪绅土地没收归农民所有(即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依据苏联经验对我国农业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土地“三级所有、村组为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形成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两权”分离改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了从“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转变,展现了我国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