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历史观看党的“三农”工作领导力(4)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2-07 20:39:07
浏览

整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生活水平。1950年9月,党在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扫盲教育;1952年5月,大规模扫盲运动正式启动,到50年代末,全国3000多万人脱盲,农村教育体系也逐步建立,农民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65年9月,党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到年底全国已有10多个省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前夕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1949—1955年针对革命军人、军烈属、民兵民工以及农村孤老残幼等特殊人群形成了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制度。1956年6月确立五保户供养制度;1958年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为五保户提供较好的生活场所,年底全国兴建敬老院15万所、收养老人300余万人。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在生产队可分配的总收入中设置公益金,用于农村社会保险和提高集体福利事业,建立“公益金”等集体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党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

总体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国家政权组织力量,自上而下向乡村持续推行具有高度国家计划性和整合重构性的“三农”政策,对乡村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重大领域的发展建设进行方向引领、目标定位和实施保障,把解放前散落于乡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力向统一组织性的权力中心集中,完成了对高度分散的乡村社会的整合,实现了权力集中与渗透,为“三农”后续发展奠定了所有制基础。虽然后期“大跃进”“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三农”发展,但也为后来突破思想约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道路提供了经验教训。

三、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农村制度体制的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创新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从解放生产力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各种“历史性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引领社会革命,实现了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的44年间,党的主要任务是破除计划经济旧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以改革开放造福百姓。面对计划经济下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党引领人民锐意改革、开放搞活,通过制定并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指引农村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展现了党极大的改革创新力。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农村改革序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急过快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实行“大包干”,揭开了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序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目前全党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1979年9 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集中力量抓好农业技术改造,发展农业生产力”,强调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应予鼓励扶持,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加以部署。1980年9月,党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并强调“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鼓励多种责任制模式。1982年、198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充分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建立的同时,人民公社体制被政社分开、村民自治的乡村管理体制替代。1980年2月,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在广西宜州成立。同年4月,四川广汉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更改为“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1982年12月,村委会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在1984年底以前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并强调村民委员会应按村民居住状况设立,并积极协助乡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和生产建设工作。到1984年,新的乡村行政组织框架体系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