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14 10:16:15
浏览

一年后,在励磁式激振器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研制了JZQ-5型永磁式电动激振器。针对第一代激振器存在的不足,采用了无骨架玻璃钢和非线性弹簧,同时采用了永久磁钢。

之后,开展了WFB宽频带激振器研制,并将JZQ-5型永磁式电动激振器发展成为系列,后者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国防专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就这样,我先研究“励磁式激振器”,后又研究“永磁式激振器”,再后来又研究“高能激振器(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最终形成了电动式激振器三个系列,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性能指标和法国同类产品相当,某些指标还远远超过法国同类产品。

在以后近30年中,该激振器占领着我国市场,在科研、教学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国一些重要的工程结构,如飞机、导弹、汽车、机床、水坝等提供了急需的振动实验手段,改变了我国电动式激振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

产品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还打入了国际市场,打破了国外在电动式激振器技术上的垄断,为我国长征火箭模态实验和歼-8系列飞机、运-12飞机和我校“长空”无人机、直升机的全机共振实验作出了贡献,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里,很多关键环节都蕴含着张老师的辛劳和智慧,是他“高瞻远瞩”引领的结果,是他“画龙点睛”指导的结果!

开始,张老师的研究生们做模态实验用单点激振方法,最多也只有两点激振。

而对于大型航空航天结构,要获得有用的模态实验数据,必须采用多点激振。

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我不断努力、争取,从北京展览会上买了法国Prodera公司出产的一套残缺不全多点适调激振设备。

当时,张老师开始研究复杂结构,如机翼乃至全机模态实验,他就提出让我对这套残缺不全的仪器配套进行“修缮”,能够实现多点激振、多点采集的结构模态实验。

到1980年底,我终于把这套残缺不全的仪器配齐了,成功实现了一个机翼4点激振、20点激振的模态实验,并提出了新的模态纯度判据。

这时,恰逢邓小平同志号召向西方学习,要向西方派大量留学生。张老师鼓励我报名参加留学生的英文考试,去英、美留学。

但我觉得自己不及其他老师的英文水平高,刚好我在南京大学又旁听过半年的法文,因此决定考法文,希望到法国Prodera公司深入研究适调多点激振技术,真正把这个技术应用到我国飞机结构实验上来!

他十分赞赏我的想法。

法文考试合格后,我就被教育部派到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巴黎第六大学)作访问学者了。

临行前,搞振动研究的同事们和我合影(图1右)后,张老师特意到实验室,在我配齐的多点激振设备前和我合影。

写在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

图1 1981年10月,和张老师第一次合影

这是第一次和张老师的合影!这张珍贵的照片,我一直保存着,这不仅是对我留学法国的期望和鞭策,更是对我整个人生在振动领域工作的期望和鞭策!

这样,我从1961年毕业到1981年去法国前,整整二十年,一直都在实验室工作,职称仅是讲师而已。

我除了上本科生结构强度实验课、辅导学生结构力学、强度计算课、给学生改习题本和答疑外,一直在张老师指导下,设计和制作激振器及其配套设备,从事悬臂、自由—自由梁、机翼以及复杂结构的振动实验研究。

我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所有实验条件都靠自己创造!

这期间,我跟随着张老师逐步领会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搞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他那重视实践、重视实验研究的思想。

他经常告诫我和他的研究生们:实验结果是第一性的,你要承认它,相信它!

他经常批判那种“搞实验的人,总不大相信自己实验结果;而搞理论的人却认为自己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他经常强调:搞科研,一定要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