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4)
在前20个年头里,我真正体会到:张老师那种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特别重视实验的科学精神是难能可贵、可敬的!也为我以后出国留学以及以后一生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振动领域的泰斗
1983年,在张老师建议下,将原来结构强度教研室搞振动研究的人员和直升机教研室搞结构动力学研究的人员合并,成立独立的“振动研究室”,张老师担任首任主任。
研究室成立后,以他的名义向航空工业部申请了400万元资金,在研究室老师们共同努力下,建造了新的“振动实验室”。
这栋全新的楼(现在的明故宫校区14号楼)是完全按照张老师的想法设计的,有一个实验大厅,有承力地轨,单点能承载10吨,满足中、小型飞机全机静、动力实验。
在研究室工作的每位老师有一间办公室,给老师创造这么好的工作条件,在当时情况下,在我校甚至全国都是少有的!
1981年,张老师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他手下很快招到多名博士生,工作十分繁忙,然而他的工作劲头越来越大。
1984年5月我从法国回校后,立即投入到全新实验室的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
当时组织上安排我担任了研究室的支部书记,张老师推荐我担任了研究室副主任。
业务上,我除继续研究适调多点激振技术外,张老师要求我转向“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此时,我觉得个人力量有限,我的电子线路、控制技术方面知识浅薄,有必要组织一个课题组。
于是,吸收了我校无线电子学系鲍明、陈志强二位老师来到课题组,吸收了从北京钢铁学院刚毕业的一位本科生以及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一位硕士生为课题组成员。
1985年,张老师又从全国名校招收了4名博士生,其中一位从浙江大学考入的,张老师分给我指导,加入我的课题组。
我作为副导师,指导他搞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当时还有几位老师先后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回到研究室。
每个人都带来一些新知识、新的研究方向,如:机械振动参数识别、振动数字信号分析、随机振动、复模态理论等等。
他们也先后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张老师对每一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都积极支持,都安排博士生参与课题组的研究,都委任课题组长为博士生的副导师。
顿时,研究室的科研工作特别活跃起来。
由张老师主持,每星期开一次学术讨论会,有时由老师作专题报告,有时请博士生作开题报告或论文进展报告,有时还邀请外来专家作学术报告。
每次报告,报告厅里都是满座,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在内50~60人。会上大家都抢着发言,自然张老师发言、插话最多。
由于他知识渊博、视野宽广,总会对报告内容从正反面、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使报告人以及参会者很受启发和教育。
我们课题组在张老师的精心指导和鲍明、陈志强老师大力支持下,以及其他老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下,机械故障诊断技术进展迅速并取得一些成果:首先提出了“频域相关谱”的概念,首次证明了从样本的有限傅里叶变换得到的三阶谱等价于三阶相关定义的三阶谱;首次提出了对同一滚动轴承具有多个同类故障诊断理论;在应用传统的共振解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宽带解调技术,比共振解调技术能更有效地提取故障特征信息;发展了土木工程中的桩基检测技术。
这些成果在江南造船厂、南京钢铁厂等得到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张老师还多次亲自主持和参加这些成果的鉴定会。
图2 张老师主持机械故障诊断技木成果鉴定(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