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名校招生那些事儿(2)
二、申请表第二部分,一般包括申请者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学术活动、课外活动、打工情况、获奖情况,有的学校还有一连串的“小”问题(也称“小”作文)。每个问题的答案通常限制在300到500字。多是些不痛不痒、不得不答、很难出彩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申请该大学?对什么学术项目感兴趣?
三、开卷作文。
四、申请表第三部分,一般由学校的学生顾问填写,包括修了什么课程?什么等级的课程?平均分、排名、学生顾问的评价……
五、高中的成绩单。当年的2月中,还要寄出该学生高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到了7月上旬再寄出毕业时的成绩单。
六、推荐信。好的大学要求至少两封推荐信。
七、面试报告。
八、各种补充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
九、SAT,ACT,SAT II 单项考试等“高考”成绩。
将这些材料拆封、归类、分档,约需一到两周。然后,开始阅读、审核、筛选申请材料。
第一个步骤:由若干“第一读者” 审读所有申请材料,并写上审核意见。据说,杜克大学的“第一读者”,包括退休的招办人员、本校教职工、校友、研究生等,各方面的“临时专业人员”。因“第一读者”是临时抽调的,他们读的材料又是随机抽选的,如有人想“走后门”,也会“捧着猪头,找不到庙门”。
第二个步骤:每个招办专职人员按地区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成了“区域官员”,负责仔细阅读、审核、筛选本区域的申请材料,并签署审核意见。这样,每份申请材料保证至少经两人审核,避免个人的偏见造成“误”选。其实,也是互相牵制。
第三个步骤:选出5%到7%的最强候选人,交招办院长定夺。如果两个审核者都用绿笔签署“录取”,一般也能通过院长的审核。若院长有不同看法,就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在这个阶段,似乎较易走后门开侧门,因为“把关”的人不太多。但1.5万人中的5%到7%的佼佼者,以正常的智商,都能认个八九不离十。
要在此阶段走后门,并不容易。首先,学生条件很好,没必要走后门;若条件很差,有谁愿到院长面前充当“白痴”?其次,没有第一和第二审核者用绿笔签署的意见,院长手上任何一份“空白”申请材料,无异于短路的炸雷。
第四个步骤:把25%到30%的最弱的申请者的材料“剔”出来,作为被“拒之门外”的申请者,交给副院长最后审核。这些被拒者,必须由两个审核者都用红笔签署“拒收”。只要其中有一个审核者不同意立即“拒之门外”,就必须通过第五个步骤,交由“筛选委员会”讨论。只要副院长也用红笔签署“拒收”,这些申请者就被打入“死牢”,几乎没有了翻案的机会。
第五个步骤:除了5%到7%绝对录取的申请者和25%到30%绝对不录取的申请者,剩下的全部拿到“筛选委员会”讨论。“筛选委员会”的人员因校而异,有的学校由各学院的教授、招办资深官员组成;有的在此基础上,加上学生代表;有的仅由招办资深官员组成。据说,莱斯大学的学生委员会也参与筛选工作;杜克大学的理工学院的教师也都参与筛选工作。一般来说,各个“区域的官员”不参加“筛选委员会”。从避嫌的角度,初始审核人员也不参加“筛选委员会”。当然,不管由什么人组成,最后一定是单数,以便票决。
第六个步骤:“筛选委员会”逐个讨论这部分最有争议、也是人数最多的申请者。主要是讨论第一和第二审核人员的审核意见,如有争议,再参阅原始申请材料。这是整个招生工作最困难、最复杂、最细致、最微妙、最有挑战性、工作量最大的重点步骤。
在这个阶段,走后门、开侧门者都在动脑筋,但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