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名校招生那些事儿(4)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4-03 07:47:01
浏览

  每一年,学生都要提供家庭的报税单,学校再重新计算你的“Need-based”的资助额。家庭收入增加,资助将会减少;反之,资助将会增加。这就是“Need-based”的实质。如果在录取你后,你家发了笔横财(中彩、炒股或其他合法收入),但又隐瞒不报,继续领取相同的资助,一旦发现,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Merit-based:Merit意即“才能”,也就是“基于才能”发放资助。这是与“Need-based”相对应的资助方式。资助的原则是根据申请者自身的学业状况和各方面的资质条件来考虑的。成绩越好、条件越高的申请者,学校就多发放些奖学金;反之,就少发放些奖学金。许多排名稍低的学校,为了增加吸引力,从实行“Need-based”的学校把一些好学生(自身条件好,但因家庭经济条件好而完全拿不到或拿不到太多资助的申请者)“吸引”过来,往往采取“Merit-based”的资助政策。

  总而言之,Need-based是根据合格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发放资助,Merit-based只根据本人资质发放资助。

  劫富济贫的“黑幕”

  美国高招丑闻,有人说是“黑幕”,有人说是“弊案”。“黑幕”指幕后交易,“弊案”是营私舞弊的案件。“弊案”媒体已披露不少。“幕后交易”嘛,我们就来揭开“幕”,看一看后面的“交易”。

  美国高校招生颇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富家子弟平均成绩B没有穷人子弟的B含金量高,如只有一个名额,结果很可能是“劫富济贫”——向弱势群体倾斜。因为尽管两者的结果都是B,但两者得B的过程却大不一样。如给弱势者一个机会,他更可能还你一个惊喜!

  然而,是不是美国的高招就一定“劫富济贫”呢?

  不见得!

  年收入二三十万美元,不多不少,孩子的平均分得个B,没准就上了“藤校”被“枪毙”的名单。

  但如果父母是特大富豪,故事就另说了。

  美国大学都设“发展办公室”或“校友办公室”(名称可能因校而异),该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就是“找钱”。

  2012年,迈阿密大学曾计划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召开“中国留学生家长鸡尾酒招待会”,答谢中国家长送孩子来迈大学习。其实,也就是想筹款。据说,当地奔驰车行曾给学校写感谢信,因为不少中国留学生买他们的车。

  其实,我任教的迈阿密大学也云集了不少美国富家子弟。某年考试,一学生原定15:00考,但都快16:00了,他还礼让有急事的人先考。

  我说:“你不是下午5点的飞机吗?从学校到机场至少1小时,还得过安检什么的……”

  他羞涩地笑笑:“我爸开飞机来(迈大机场)接我……”

  大学的发展办公室就盯着这些人的口袋。

  讲到捐款,得先解释一下“AI”的概念。

  AI就是Academic Index的缩写,可译为“学业指数”。简单地说,某藤校前招办副主任曾著书披露:“常春藤联盟”使用“神秘计算公式”和表格,把来自不同地区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年级排名、SAT及SAT II的考分,统一量化为学业参考指数(注:SAT俗称美国“高考”,SAT II是藤校要求的额外的SAT单科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