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名校招生那些事儿(3)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4-03 07:47:01
浏览

  据说,杜克大学的“筛选委员会”对这个阶段的工作非常慎重,只要有一个委员认为某个申请者值得详细讨论,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就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去发掘申请者的潜能:这个学生能为校园贡献什么?本大学的特长和有利条件又能给这个学生潜在的发展提供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院长跟我说:“那些闪闪发光的玉,谁都有眼力看出来。但有些美玉是夹杂在顽石中的,叫‘璞玉’,需要招生人员在这个步骤中‘挑’出来。漏掉一个有培养潜质的孩子,比选了一个平庸的学生,犯的错误更大!选了一个庸才,不过浪费了十来万美元;漏掉一个人才,那是无价的,甚至也可能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哥伦比亚大学招办执行主任跟我说:“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念:无论是课内或课外,学生之间能相互学到许多东西。因此,由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组成的群体能给校园带来巨大的贡献。而这些不同的经历是无法通过考试来核查的。”

  世界一流大学致力于打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由具有不同背景、特点、能力的人组成的学术社会。

  我是1977年走进中国大学校园的,一直怀念我们那个“藏龙卧虎,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十万大山来的“老插队”、已达10年教龄的民办老师、乳臭未干的高中生、总像在走正步的转业军人、在文工团跳过芭蕾的“白毛女”、在塑料凉鞋上钉铁掌的县城干部、在省级刊物发过作品的“臭老九”、用毛笔小楷字抄过《左传》的工人、因听外语台而失业的青年、因不满“四人帮”坐过牢的“思想家”、高墙深院内的高干子弟、讲洋泾浜国语的归国华侨、张口闭口《哥达纲领批判》的“老高三”……当然,也有高考状元。尽管那时大学禁止谈恋爱,但大伙儿聚一起侃大山就是其味无穷的思想盛宴。上厕所撒泡尿都能碰到几个人才。这就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无价财产。

  认分不认人,招收的学生特点太单一,由这些优点和缺点都相似的同质学生组成的校园文化,1+1<2,也是不健康的。< p="">

  总之,招生人员的使命是把各种各样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去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互相碰撞、共同进步。

  说到招办的“秘密”,不得不说跟钱有关的资助政策。

  Need-blind:Blind就是“摸黑”之意。也就是在对学生的录取资格进行审核时,完全不看其家庭经济状况。你是连饭钱都付不起的流浪汉也好,是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也罢,一概“不屑一顾”!只审核申请者自身的条件是否合格,只要合格就录取。因此,可能录取的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子,也可能录取了比尔·盖茨的千金。总之,不论录取谁,也只有录取之后,才来“秋后算账”——计算你是不是需要资助?需要多少资助?

  尽管这是一项非常公平的招生政策,但由于许多审核人员在潜意识中有意无意地“提携”家境困难的孩子(如哈佛曾录取流浪女,伯克利曾招收流浪汉),这就使得中不溜家庭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不利地位。

  Need-based:Need意即“需要”,based是“基于”;也就是“基于需求”发放资助,是根据申请者家庭经济状况来考虑的。家庭困难的,学校就多发放一些(甚至免费上学);家庭不那么困难的,就少发放一些;富豪家庭不资助分文。大学资助办公室有一套计算公式:家庭收入多少?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孩子上大学?家庭固定资产是多少?银行存款有多少?持股多少?将这些数据填入公式,“答案”就出来了:学校需要提供多少奖学金(白给的,不用还的钱)?学生需要贷多少款?学生需要打多少工?家庭需要支付多少钱……一目了然。举个例子,如上学需5万美元,公式算出你家只能支付1万美元,缺口是4万美元,学校就资助你4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