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名校招生那些事儿(5)
如果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很有钱,而你本人的AI不高、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平平,你又很想进某大学。你可以让你的父母或祖父母给该大学的发展办公室挂个电话:表示愿意帮助大学扩建图书馆,或增设实验室,或干脆设立一个奖学金……然后,不要忘了告诉大学:“我有个孩子,今年想进你们大学读书……”
不过,想通过这种门路进学校的人不少,捐个十万八万美元,打水漂都不起泡,等于在国内请人吃大排档。当然,不同学校要价不一。双方可谈条件。据说,要上一流大学,没有数百万美元,免谈。一般是按捐款数额排队,由发展办或校友办送到招办审核。如果你父母或祖父母的捐款额能打动校长,你的名单或者会由校长办公室直接交给招办主任,这就差不多搞定了。
“用捐款交换入学”较复杂,牵涉的部门较多,而且捐款额与你自身的条件也有关。你的条件越差,讨价还价的机会越小,捐款额将越大。当然,若你自身条件实在太差,招办又强烈反对,此路基本不通。从美媒目前披露的涉案人数50人和涉案金额2500万美元来看,应该是“弊案”,而不是合法的“幕后交易”。
同样是不太合格的学生进了大学,捐款从“后门”进到了学校的户头,行贿是通过“侧门”把赃款放进私人口袋。这就是“黑幕”(幕后交易)和“弊案”(行贿受贿)的区别。
此问题,我和一些“有关人士”交换过意见。他们说,从感情上他们都不愿接收这样的学生;但从理智上考虑,接收一个不太合格的学生,换来一个崭新的图书馆或其他设施,将有利于全校师生的教学,这个“交易”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大有“牺牲‘他’一个,幸福千万家”的意思。
美国西北大学(人称“新藤校”)的招办副主任跟我说:“这个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微妙的话题。但说实话,我并不经常处理这类事务。我们当然欢迎给大学捐款,然而课堂上的位子不是拿来出售的。直截了当地说吧,家庭成员捐款给西北大学并不意味着该学生就一定能被录取。我们希望捐款的目的是更好地建设西北大学,而不仅仅是为某学生能进西北大学。”
这个所谓的“黑幕”,听得我直摇头又直点头。
推荐与“后门”
有人说,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高考前‘考’的是学生,高考后‘考’的是家长”。
的确,单靠一个干巴巴的高考分数,外加一张有身高体重的体检表,招办怎么能够了解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推荐”是发现和输送人才的渠道之一。中国自古就有“内举不避亲”之说。问题是怎么建立一个运转合理的推荐体系。
在美国,无论是上大学,还是找工作,都得有推荐人。哪怕是租房子,打零工,甚至接养一条狗也得有推荐人。
很多美国推荐人很看重自己的信誉,写起信来一副公正无私的样子。
当然,读者关心的是,高招中的推荐有无后门?
一流大学都要求提供至少两封推荐信。有些甚至指明高三或高四的老师,而且必须一个文科、一个理科。
哈佛除了要求两封高中老师的推荐信外,曾鼓励多提供一封某个“熟悉你的大人”的推荐信,可以是亲戚、邻居、朋友、保姆、小学老师……
达特茅斯学院更“怪”,是藤校唯一要求提供一封“同龄人的推荐信”的学校。
普林斯顿挺“正常”,只要求两封推荐信。但普林斯顿每年都收到许多特殊的推荐信。例如,据《进入大学招生程序》一书披露,有一年,普林斯顿收到了如下特殊的推荐信:
16个父亲给自己的孩子写推荐信(其中一封来自中国)。
10个母亲写推荐信。
11个姐姐写推荐信,其中一个是普林斯顿在读生;9个哥哥写推荐信,其中两个是普林斯顿在读生。
5个祖父写推荐信。
2个姑姨,1个叔舅,1个舅娘给晚辈写推荐信。
1个普林斯顿的校友给表亲写推荐信。
26个普林斯顿校友给非亲人写推荐信。其中,一个是普林斯顿“校董会成员”(校长的上司),该人士一共给4个申请者写了推荐信。
2个美国参议员写推荐信,其中一人信的抬头是:“敬启者”。
1个美国众议员写的推荐信。
印度驻德国大使写的推荐信。
萨摩亚群岛司法部长写的推荐信。
4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写的推荐信。
2个其他大学校长写的推荐信。
1个其他大学招办官员写的推荐信。
9个高中校长给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写的推荐信。
4个老师给不是自己的学生写的推荐信。
1个美国教育部的官员写的推荐信。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