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渡创一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述(14)
鞍钢股份冷轧厂克服疫情影响,转变原料管理工作方式,攻关解决相关生产难题,提升工艺过程管控能力,高强钢生产取得突破。
在汽车行业“三连跌”的严酷市场形势下,中国一汽经营业绩逆势上扬,销量、收入、利润实现了全面快速增长,成为国内汽车行业唯一实现销量、收入、利润全面增长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特别是中国一汽红旗品牌从2018年年销4700多辆上涨到2021年30万辆,增长了63倍。
2012年起,中国一重经济效益持续下滑,2016年亏损已达57亿元,是当年亏损额度最大、困难程度最高的中央企业之一。2016年5月,中国一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牢牢牵住三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从“人”的问题破局突围,2017年全面实现扭亏。从2018年到2021年,中国一重利润总额增幅424.95%,营业收入增幅200.43%。
让干部能上能下,无疑要触碰一些人的利益。《国资报告》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相关国企在推进改革进程中,非常注重管理艺术和改革节奏,力求减少阻力,获得最佳改革效果。
总部带头,是国企推动这一改革的常见做法。
比如,2021年,中国能建对集团总部193个部门正副职及以下岗位实施竞聘上岗,这是自组建以来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岗位最全、报名人数最多的内部竞聘。参加竞聘的773人914人次,其中70%以上人员来自基层单位,竞争最激烈的岗位竞争比达1:24。人员落聘率达到21%,人员更替率达到28%,159名获聘人员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基层单位。与竞聘前相比,部门内设副职及以上人员平均年龄降低4岁,年龄梯队、专业结构、人岗匹配度得到调整优化。
在干部使用上,山东重工集团采用“公开竞聘+挑战现任”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竞聘条件网上发布、评委现场打分、成绩当场公布”的“三公开”。权属企业潍柴集团分批次实施全体干部公开竞聘上岗,干部平均年龄降低到38.89岁;权属企业中国重汽集团2018年底改革重组以来,领导干部由1597人精减至1164人,“80后”占比由27.3%提升到64.69%。
压力层层传递,活力不断迸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国资国企全力打破铁饭碗,推进人员能进能出。
中铝集团全面对标行业先进企业,通过“两非”剥离、加大生产制造流程智能化改造升级和业务流程优化等方式,2021年精简用工超过1.5万人。对于存量富余人员,通过转岗培训、跨企业转移安置、替换劳务派遣用工等方式给岗位、找出路。
中交集团全级次制定“三定”方案,实行机构、编制双管控。总部机构由27个削减至18个,削减率33%;内设机构和岗位编制压减率分别达到21%和31%。2021年,中交集团全员劳动生产率由57.92万元/人提升到63.77万元/人;人工成本利润率由65.83%提升到69.88%,人事费用率由7.42%下降到6.87%,均大幅优于建筑行业整体水平。
安徽省属企业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全部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开展绩效考核。近三年累计聘用各类人员4.14万人,保持连年增长,2022年一季度末从业人员同比增加9609人;同时,结合减员增效、僵尸企业处置、破产清算等累计分流安置富余人员6万多人。
江西铜业构建“三个晋升条件、四个职位序列、十六级发展”的员工职位体系,实现跨部门、跨专业全员大排名,每年至少3%的员工职位降级,至少1%的员工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员工能进能出取得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