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国:书读古今 语通中外(5)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01 09:47:01
浏览

   他坚信真理,有一说一,言皆由衷。古今中外,他都持理针砭,直抒己见。在西方学界影响甚大的“语言工具论”“语言自治论”等均是他批评的靶子。面对中国现代语言研究与传统渐行渐远的状况,潘文国深为担忧。他认为,中国语言学尚无本体语言学和语言理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学界坚定而持久的努力。他批评语文庸俗化、重语轻文、厚今薄古、“科学主义”、语法中心等,呼吁从实践到理论、从传统到现当代都要立足中国,建构中国的话语体系,发展中国特色语言学。他多次强调要摆脱对西方论说的过度依赖,尖锐指出:有人过于崇拜西方理论学说,“视国外为国际水平,奉西方为学术前沿”,缺乏民族情怀与自我认可。河南大学教授牛保义因此评价他“学术眼光犀利,具有大家风范的学术霸气,敢于挑战常识和开创新路,具有强烈的学术勇气”。

  “读译书屋”

   潘文国给人的直观印象是:语速快,思维快。他有口才,笔头也厉害,能把思想说得清、写得明,又富有文采。文章篇篇有看头,著作部部有内涵,不说大话,更无假话。所谈皆为真问题,不用或少用描述性词语,多用准确的科学术语,读来又不感觉枯燥,以至复旦大学教授何刚强说潘文国“是一位才子型学者,他的文字充满灵动和美感”。

   在我们看来,他是活在当下的古人,身上有股“士”气。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戴汝潜介绍,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潘文国批驳一些他不认同的所谓“理论”,批得极有风度与气度,口吻一如既往不温不火,儒雅而睿智。

   2023年,潘文国把家搬进养老社区。那个社区环境幽雅,风景宜人,医、食、住等一应俱全,他抛开万事纷扰,只管“好好活着”。“好好”二字,就是读好、译好、写好中外书文。社区里还有一道因他而生的别样风景——“读译书屋”:一张茶几,一圈沙发,四壁一万余册图书皆由他献出,既自用,也供他人品读。在窗的两旁,他自题一联“读今读古通千载,译外译中会万邦”。

   潘文国一直在中外学术间披荆斩棘,在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傅勇林眼里,他做到了“‘持平入妙,铢两悉称,良无间然’‘发前人所未发,开一代学风’‘发潜德之幽光,启来哲以通途’”。因其博学广识,晓古知今,通达多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寅别出心裁,送了他一个亲切的雅号——“潘子”。